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前些日子公布了2018年该平台用户广泛使用的简历流行词榜。
从排名前10榜单来看,“擅长”、“专注”、“专家”名列三甲;“有战略眼光、创新精神、有责任心”等词紧随其后。
由此可见,对自身专业性的看重已经成为了全球职场人的共识,对自身领导力发展的期望,也成为职场人对于其职业发展最关注的焦点。
总之,职场人越来越渴望给雇主展示出一个专业、能承担重任的职业形象。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身边依然有很多职场人对于选择什么领域作为自己的专业、如何构建自己的专业力以及如何成为一个专业人士困惑不已。一个缺少专业构建能力的职场人最直接后果就是:过了35岁,甚至40岁,仍然对任何事情都缺乏掌控和自信。
在过去的时代,这或许是一个选择我们的职业生活过得好与不好的问题;在如今这样一个变化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几乎成为影响一个职场人生存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职场中“专业选择”的话题。
1、关于“专业”的误解
大部分人在“专业”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典型的两个误解:
误解1:专业性只要从事相应领域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
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弄混了专业能力和简单的专业技能的区别。专业技能是一种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只是一种运用,或许从事相应领域的工作,积累年头自然就能掌握,比如程序员编程,财务做表等。
专业能力是什么?
先来看两个人的例子:
一个人在企业做着被认为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行政工作,但她会告诉我她曾经如何在1个月的时间里,搞定40多个国家70多个城市的1000多封签证邀请函,还不耽误日常工作;不光如此,她还把自己这些职业经验提炼出来,形成方法论,通过知识分享平台分享和传播给别人,让后来的人少走弯路。
另一个工作好几年的研发工程师,除了能操作日常手头那点事儿,跟人沟通时连自己的专业都讲不清楚,对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和趋势完全不知道……
这两个人,谁更专业?
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现在的工作一堆杂事,没技术含量,想换到一个更专业的岗位上去”。
看完以上两个例子,你还觉得岗位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专业的关键吗?一个真正懂得构建自己专业能力的人,是能在工作中提炼方法,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质,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的那个。
秋叶大叔说:“所谓专业,就是能在你专注的领域提出100个普通人想不到的问题”。他是做ppt培训的,连选模板这种事,他都能给你列举出n多细节。
我刚转去做培训管理那会,跟kevin请教挑选培训讲师的秘诀,kevin告诉我:
3个小时的课程,我会问讲师:“如果课程延长到7天你打算怎么讲”?
3天的课程,如果我只给你30分钟,你能给我讲明白课程的精髓内容吗?
在他来看,一个真正专业的讲师,对于自身专业的掌控就体现在宏观和微观的自由切换之间。
所以,专业能力其实是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不断去树立自己的专业品牌形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靠换个岗位、取个证书就能自然获得,它需要我们下定决心,选定自己喜爱的专业、立志磨练,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执行方可达成。
误区2: 不擅长管理的人可以成为专业人士?
管理序列和专业序列是大公司为了进行内部人才培养而设置的双通道职业发展路径。这一设置让很多职场人形成了定势思维:我不擅长沟通和给别人定目标,走不了管理线,只能做专家。
首先,我想说,这种偏安于专业知识的一隅、孤芳自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前些日子去参加学习和发展年会,别说互联网公司,即使是传统的大公司在谈到人才培养时已经不再提什么管理和专业序列(这是一种典型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不是客户需求角度出发做的人才培养的设置),反复强调的是客户痛点、组织诊断和服务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再把自己封闭在很狭窄的知识门类或者专业当中,甚至是局限在一个自我意识始终很舒服的境况里,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
其次,真正要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士,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能力有限,技术专家也需要以项目负责人的角色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复杂的工作。
一个没有影响力和圈子构建力的人,最多只能在专员的水平上停滞不前,反复做一件事,根本到不了专业级的水平。
古典老师在他的文章《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公式:
专业人士价值=专业能力 — 筛选成本 — 沟通成本
他说:未来我们能看到的最顶级的专业人士,都同时是最顶级的营销高手。非常赞同。
2、选择什么领域作为自己的“专业”
别以为这个问题只有犹豫不决的职场新人才会遇到,很多职场中期的人也面临同样的困惑:“我多么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是我热爱的、可以不断提升、让自己充分发挥天赋、享受其中”。
这样的职业存在吗?先来看个模型:
这个工具叫 “sweet spot”(最佳击球点),在体育比赛中, sweet spot意味着各方面条件都搭配得恰到好处的那一点,此时运动员处于最佳状态,可以轻松完成原本很难的运动任务。
(模型的原型来自david pollard, 《finding the sweet spot》)
定位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样可以用到这个模型:
1、 选择自己热爱的,有兴趣的领域:
人对职业是有适应性的,不同人对待不同事情的喜好和偏向不一样。
有人天生喜欢与人沟通多过于摆弄物件;有人喜欢思辨,而有人更喜欢自己去体验和操作;有人在工作中渴望天马行空,有人更喜欢稳定持续。无所谓好坏,关键是想想看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什么状态下能感受到时间飞逝、全情投入,这可能就跟我们的兴趣有关。守着一份自己不热爱、不感兴趣的职业在这个时代很难持久。
当然,兴趣不等于享乐,再好的婚姻也有200次想离婚,再好的工作也有1000次想辞职,兴趣的关键是你愿意为了得到这份职业里最精华的部分,付出多少枯燥无聊、消磨意志的机械付出?
2、 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
选择专业领域不能只考虑兴趣,经常有人说:“老师,我兴趣很多,但貌似没有一样正经的“ 这里的正经是说跟职业没什么关系,要把爱好发展为养活自己的主业太难。确实如此,市场只为我们的能力买单,不会为兴趣买账。
兴趣靠自我觉察和感受,能力的评估却更多来自他人的反馈和自我的行为反思。
为什么强调行为反思呢? 我在toastmaster俱乐部练习演讲时,注意到两个环节能很好地帮助会员提升演讲水平:第一是资深会员提供及时反馈,每次演讲结束后,资深会员会根据本次演讲任务中要注意的关键点就他们观察到我做的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中肯的建议;另外一个就是回去自己看演讲的录像,你会发现本来在台上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但看到录像里那个磕磕巴巴、手势别扭的自己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地方可以改进。
关于能力的详解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工作这些年,没有一技之长怎么办?》
要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赚钱,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平才行。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让我们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成果,一份仅靠兴趣和勤勉支持的职业,长期坚持不仅非常累,热情和兴趣也容易被消磨掉。
3、 找到有价值的领域
选择长期发展的专业领域一定要考虑市场和公司内部的需求,这是实现价值转换和能力兑现的前提。任何不能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职业顶多可以当个副业或者爱好,而不是长期投入的事业。
当我们所做的事情刚好满足这三个点产生的交集时,我们就能用很少的时间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且能为自己和公司带来更多的价值。这也是我们羡慕的那些职场高效能人士的特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拿到很好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现实生活中三者同时被满足的情况并不多,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似乎身边所有人都对自己的工作不满。
从个人角度来说,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要有十分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地知道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更关键的是找到方向之后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磨练。从公司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需要我们对于趋势的预判和平台的选择,这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和不断实践精进的系统工程。
在中国的教育中,大多数人的“自我认知和探索”这一课是缺失的,很多成年人即使工作了多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系统地测评、反思和探索过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更不用说把这些跟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于是更多人把自己在职业上的理想和抱负寄托到下一代,还振振有词:老爸/老妈这辈子就这样了,接下来看你的了……
3、如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士
心法:沉下心,钻进去,做疯狂的原始知识积累。
我在简书上关注过一个研究写作的作者,叫“田宝谈写作”,田宝说当他给自己定下成为签约作者的目标后,去仔细观察过简书上的作者不同的作风:
一种人勤勤恳恳更文,为了目标不顾一切向前冲;
还有一类人思想见解很深刻,但对阅读量和文章反响不是特别在意,偶尔留下几篇好文供大家欣赏,抱着玩玩的态度在写
更多的人处于中间派,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犹豫不决。
我发现很多人在专业积累这件事上同样如此:既不敢为了目标不顾一切向前冲,又没有清高和才华横溢的资本云淡风轻,最后就只能在犹豫不前和消耗的时间消磨自己在专业积累上的意志。
专业这件事,选择方向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择之后的坚持和积累。
成功之后的专业人士会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或专业呢?
看一段东哥的全英文采访(全长2分半,重点在1分40秒处):
(这才是霸道总裁能娶白富美的残酷真相:我们以为人家只是在财富上碾压,结果人家的才华和努力还是让我等吃瓜群众望其项背……)
东哥不是专业人士?这是我们对于专业人士的误解,懂经营和组织管理的人才同样也是专家....
技法:
1、 理论和实践要结合
很多hr从业者都有过这样的苦恼,我下一步想当人力资源经理,但目前只有招聘这一个模块的经验,没做过薪酬福利和培训,想去弥补,但好像只能去上课或看书,但感觉好像没什么用……
这确实没用,因为构建专业能力的原则是:所学理论能运用到实践,同时还能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和方法,形成方法论。这样的反复运作,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牛的人甚至还会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行为做组合和整合,形成协同效应。
举个例子:公众号“李叫兽”的作者李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自己2015年的三大策略,分别是:商业分析自媒体、写书、做互联网营销项目(如下图),但他没有让这3大策略孤立发展,而是形成互相协同和加强的关系。
写书和自媒体给互联网营销项目带来更多知识技能和机会;做项目给写书和自媒体带来案例和经验;自媒体给书籍带来销量,书籍给自媒体带来粉丝;同时两者都需要学习新知识并相互补充……
这就是完美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不是一想到补专业就盲目去看书。
2、 养成专家的学习习惯
一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领域,我们就要向娱乐记者去学习——像挖掘八卦新闻一样关注这个专业领域的一切:前沿报刊、专业书籍、相关报道、专业杂志,都是我们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专业知识和视野的素材。
这不是兴趣,而是义务——专家者不知为罪。
3、 构建人际关系网
与所在专业领域里的其他专家建立人际网络也是快速提升专业能力的一个关键。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该领域有积累和影响,在于该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是否认识你。
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原创文章,出席业界高规格的会议做主题演讲,都是专业人士构建自己圈子的方式。大家可能不知道,猎头寻找高级人才的两大重要手段:一个是搜索专业类文章,一个是搜索研讨会嘉宾。 我的一个互联网公司创始人朋友说:他们招聘总监级别以上岗位的一个硬指标是:“必须在业界知名会议上做过主题演讲”,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次,作为专业人士,经营自己的自媒体,使用专业人士的社交网络,比如linkedin(领英),多参加相关论坛,多分享业界信息,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多帮别人解答问题,都是结识优秀同行的好方法。
总结一下,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加上专业人士关系网,就构成了一名专业人士的标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网友投稿,如涉及j9九游老哥俱乐部的版权,请联系j9九游老哥俱乐部,我们将在24小时内做出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