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年11月12日

本文是“职业化”专题系列的第一篇,之所以写这个专题是因为我觉得缺少职业化是阻碍个体和企业发展最大的因素。从职业化的角度来说,所有公司其实都在争夺为数不多的同一类“人才”;而大多数职场人对于自己的职业化程度低于企业和市场期待却不自知,更别提系统地规划和提升;其实,针对职业的思考过程,也是对职业所需能力的锻炼过程,希望这个系列的文章对你有启发。

1、“职业”和“不职业”的人有什么区别

先来看段影片。

这段影片节选自《穿普拉达的女王》,安妮.海瑟薇一个人把标题提到的两种状态演绎地淋漓尽致。

不职业的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还认为自己遇人不淑、受尽委屈的菜鸟;

职业化的人: 反求诸己,从技能到与整体环境融合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的达人

如何成为像安妮.海瑟薇一样掌控职场、让老板喜欢离不开,让同事们佩服的职场达人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职业化?

韦氏词典是这样定义的:职业化是一份职业或者一个职业人身上所特有的行为、目标或特质。

我把具备职业化行为特质的人总结了一个“kash”模型, 跟"cash”(现金)同音,职业化做的好的人,跟钱往往更有缘。

2、职业化的特质—kash模型

k: knowledge 指专业知识

这是职业化的基础,任何一个要在职场上立足的人一定要拥有自己所属领域的专业知识。很多人错把专业知识等同于学校或培训机构里获得的学历、证书。其实对于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进行持续自主的学习、复盘、思考总结,才是专业知识积累和精进的前提。

举栗子: 三节课联合创始人黄有璨前些日子出了一本写互联网运营的书,叫《运营之光》。书的序言中有一段罗辑思维ceo脱不花写的话,她说:“我想这么优秀的年轻人,又有惊人的钻研能力,去bat或者一个成长性的互联网公司,一定能坐上一个不错的职位,顺便拿不少期权,但他似乎想的很明白,要沿着互联网运营专业研究这条路走下去,并借此开始他自己的创业事业……

黄在做“三节课”之前,在运营的岗位上积累了8年左右的时间,他利用自己在运营工作上的积累和思考、总结成了这样一本互联网产品运营方法论的书,把在大家眼中琐碎、没有门槛的运营工作用赋予了价值和意义,影响和帮助了很多门内和门外的人,要知道黄是一个高中肄业生……但是他的专业知识和底层学习能力的积累比很多高学历的人不知道要强多少。

作为一个职业规划师,经常被人问:“工作好几年了,在专业上没什么积累,是否应该去读个研究生?取个学历?…….事实上,任何没有想清楚学习目的的学习过程都不值得开始。而有着清晰、长远学习和成长目标的人,不论有没有学历那一纸证书,专业知识的积累都是不会停息。

在职场中,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是让我们去承担更有挑战性工作,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的前提;相反,没有专业知识积累,一旦超出原有岗位的能力要求就搞不定,于是自信不足,工作受挫,遇到瓶颈,恶性循环……

a:attitude 指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容易让人觉得务虚,比如:诚实正直,言出必行,信守承诺,极度自律等等。但事实上,认为职业态度务虚的人往往没有弄明白职业态度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

职业态度的形成往往是一个职场人对于自己职业理想追求和职业价值的坚持,这种态度会反应在我们每一个大的决策和小的做事细节之中,最终形成我们的做事原则。

比如,成甲老师在他的《好好学习》一书里就提到自己对于反思原则的看重,他在过去7年的时间里,无论多忙,都会坚持写反思日记,反思的形式和方法就经历了从1.0到3.0的更新,不光他自己做,还要求和带动他团队的小伙伴一起做,最终这些也成为他做知识管理专业研究的积累,有了后续罗辑思维的《成甲说书》等等。

所以,有时我们的真诚、努力和坚守的价值原则甚至比知识和技能更容易获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这些都是我们获得职业资本的基础。一个在职场中缺乏态度和原则的人,不仅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自己也会逐渐失去进取的动力,最终被快速运转/更迭的职场抛弃。

s:skill 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区别是什么?

知识代表我们懂得的东西,技能代表我们能完成的事情。因此知识的获取能通过看书、参加学习和培训获得,但是技能的提升是必须靠刻意练习和不断反馈来提升。

一个优秀的职场人的专业技能通常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   结果导向,使命必达。凡是交代给的工作不仅能完成,甚至还能积极主动超预期地完成。

第二,   提前预判,确保发挥。一个专业技能过硬的人在业绩表现方面不会有太大起伏。首先他们会通过刻意练习、专注解决问题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其次他们根据经验对很多问题提前思考和进行预判,尽可能防止意外出现。

当然,专业技能的修炼不是短时间可以迅速解决的事情,后续我们详谈。

h: habit 职业习惯

最后一个,是良好的职业习惯。研究表明,我们每一个人一天的行动中95%是习惯性的,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在研究个人成长领域达人们写的书中时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在职场中成长快或取得成功的人,都有着非常好的习惯,比如:目标清晰、善用时间,勤于反思,终生学习、坚持锻炼等等。

总结一下:一个职业化的人所具有和展示出的行为特质应该包括:

第一,   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不一定是厨子做饭,裁缝做衣,讲师授课的纯手艺活,而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对自己专业知识领域不断追求和精进,并总结出理论和方法论的专业素质;

第二,   有让人信任的,形成自我价值主张的职业态度;

第三,   胜任工作的专业技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预判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   良好的职业习惯。

大家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在这四个维度上,0到10分打分,反思自己在不同维度上的职业程度,以及需要弥补的差距。

3、如何培养和修炼职业化? 

实话说,职业化是一个从理念到行为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对人,对己,对事情”的综合能力范畴,有些内容甚至需要我们用一生来学习和修炼。所以,一篇文章很难谈透这个话题,这篇我们先为大家提供几个实用小建议,接下来的分享里还会陆续展开讨论。

一个职场人如果能具备以下三种行为,不仅可以做到很好的自我管理,同时还能与周围的世界良好互动,成为值得信任,受人喜欢的职场人。

1. 结果导向:因为职业的原因,我曾经采访过很多经理和高管,当问到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几乎90%的回答都是能按质保量、使命必达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尤其是那些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超预期完成工作任务,呈现结果的,通常会获得老板的信任和重用。最反感的就是那些眼高手低,执行力差的员工。

tips:学习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学会用smart原则(明确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相关的和有时间限制的)给自己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

2. 团队合作:《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一书里提到了一个人的成长是从“依赖“到“独立”,最后到“互赖”的过程。一个善于处理职场人际关系,能及时发现他人优点,甚至懂得影响和激励团队更好作战的人在职业中会有发展空间。

tips:团队合作本质上依赖于懂得“逻辑”和“价值”基础上的高效的沟通,这个话题我们后续专门聊。

3. 环境融合: 真正的职业化,不光是西装革履、商业套装这种外在形象上的职业,它包括一个人的说话、做事、思维模式、管理方法都要让自己看起来像这个行业的人。这种职业化,也叫个人与环境的融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型公司尤其是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的公司在对新人培训时都有一个“入模子”,这其实也是在帮助新人快速适应,进入状态。

tips:自发或借助外部资源让自己的行为举止跟环境产生融合,比如开头的影片里《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妮.海瑟薇求助资深同事帮助自己改变形象;麦肯锡还发行过的”新人十字军规” 去完成对新人在工作习惯上的要求。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网友投稿,如涉及j9九游老哥俱乐部的版权,请联系j9九游老哥俱乐部,我们将在24小时内做出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