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年04月28日

1、  清晰职场中不同阶段需要修炼的能力,很多人对于能力和职业的理解其实很模糊,甚至还有误解,除了懒以外,大部分的焦虑和迷茫皆源自于此;所以下半年我会专注在职场人能力系列的课程开发和写作;要感谢大久保幸夫先生的《12个工作的基本》,我受到他的启发很大。

2、  另外,我觉得还有比技能层面更本质的东西,概括起来叫“认知自我“或”觉察自我”,很多人一提到认识自己就希望借助于外在的工具或者仙人指路让其一下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但其实这些年职场研究和个案咨询做下来,我觉得认识自己这件事是一个在不断行动和反思中逐渐习得和明朗的过程;所以我决定把这些有勇气在不断行动中找自己、认知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分享给你,希望你能在这些的故事里找到前行或改变的勇气。

今天分享的故事来自于小七,小七是我的前同事,背景闪闪发光的大美女(大家都说她像孙燕姿,我觉得她比燕姿更美)小七的故事我其实觉对很多高考生的家长和要步入大学的学生也会有启发:她横跨了三个专业方向:本科硕士计算机;接着进入麦肯锡接受最专业的商科训练;在别人都纷纷去拿mba学位镀金时,她跑去读了一个北大的社会学博士,目前在从事k12教育的创业。

关于这些转变和选择,她自己的说法是:

我会因为自己变得更博学或睿智而满足;但不太会因为完成一项工作收到反馈而满足;

我会因为想要了解自己热爱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而前行,但不会为了钱而选择某条道路。

这两句话刚好匹配了我对人才的理解:找到热情、能力和价值三者统一的事情,在投入的过程中享受工作,实现价值。

希望小七的故事对你有启发,文章大多为小七笔述,请关注加粗的文字。

1、辛苦的大学生活和触电商业

高中时,我的文理科都很好,但因为历史、政治老师特别照本宣科,导致我对文科很不感兴趣。于是分科时我不加思索地选择了理科。2000年,高考前后,我的大学去我们学校招保送生,说是复合培养,未来专业可以在计算机、信息工程和自动化三个之中自主选择。千禧年前后,人们都沉浸在21世纪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世纪的热梦之中,于是我顺应趋势地选择了保送免试进入大学学计算机。

入学后,我发现老师说的“上大学就轻松了”的话全是骗人的,在这里,学习的压力远远大于中学的时候。我的大学是一个典型的老牌工科院校,一直以来就以学风好著称,加上我所在的班级都是各个地方来的保送生,大家竞争心都很强,因此成绩比拼成为了大学前几年最主要的工作。平时晚上在自习室待到10点才走,考试前,图书馆门口6点就排起了抢座的长队。

在这种氛围下,我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苦读了三年,唯一的娱乐就是读侦探小说。

到了大三,我成为一个科技社团的负责人。恰好学院要建一个学生信息网站,我觉得好玩,就带着社团的小伙伴了承接下这个任务。网站建起来了需要有人运营,我又跟院里申请了一笔经费,风风火火弄起来了,有钱又有非官方话语发布权,大家热情都很高,我们甚至确立了愿景:要把xx网站办成xx大学的《南方周末》。

后来,我们的团队从不到十人变成了六十多人,除了发布原创新闻,做专题以外,我们还靠给学校其他的部门和周围小饭馆打广告获得一些收入。这段办网站的经历让我产生了转行转商科的念头。

起心动念后,我就开始了行动:

第一次我试图通过申请学校实现转变:我在简单做了调查之后,拿着自己的材料去了北京,见了光华管理学院的老师。因为准备仓促,结果被拒,我于是打消学习商科的想法,乖乖地回校念了本系的研究生。现在想起来,第一次的行动有些冲动和盲目。

第二次转战就来到研究生快毕业时,这时,我很清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工程师,不考公务员,不留在西安;但至于要做什么,我没想太清楚;就在这时,我参加了麦肯锡到我们学校的宣讲,第一次接触到了咨询行业。听完宣讲我觉得:这个工作简直为我量身定制啊:不要求专业背景,只要有分析能力和聪明的头脑,一毕业就能进入商业的核心领域学习,同时工资高、起点高。

不过麦肯锡的面试出了名的严格,于是我抱着破釜成舟的心态,狠命准备了一个多月。顺利的通过了笔试、五轮面试,拿到了我们学校据说是第一个也是至今最后一个应届生offer。

这样子,2007年我就到了北京,开始了我的商业咨询的职业生涯。

2、祛魅的麦肯锡生活

在麦肯锡的第一年很辛苦:一周工作时间不低于80小时,晚上1、2点下班是常事。但这份工作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1、公司为新加入公司的员工提供了两周的mini mba培训;让我很快补齐了商科知识,同时在高强度的项目训练和与聪明的同事们的不断沟通中,掌握了商业咨询的技巧。

2、拓宽了眼界,了解到各个行业和领域;

3、跟很多优秀的同事共事,见识了各种有趣的人生经历;

4、当时没有意识到,但在后来却对我有很大影响的一点:用低成本的方式了解到所处其中的社会的多元性:

比如我接触的人群中有来中国工作的但仍如同在国外一般的外国人;有90年代出国念书在美国生活很多年的华人;有和我类似在国内教育体制下成长然后被裹挟进入外企文化之中的同龄人;有从一线工人奋斗上来的国企高管;有靠着做投机生意发家后来当上了人大代表的亿万家财的民企老板,还有90年代的民权斗士后来却做了职业经理人……

但跟大部分同事不一样的是:我对咨询这份工作的“祛魅”来的很快。这跟我对咨询工作的思考和认知有关:

咨询这个工作虽然重视数据、事实和逻辑,但因为咨询项目的时间很紧,有时用科学分析方法得出靠谱的结论、对事实的梳理远不如一个好的“storyline”(故事线)来得重要。

甚至在我来看,咨询本质是在推销一种知识产品,很多时候最重要的是把握咨询报告的关键听众——也就是客户老板的潜在诉求,以及如何讲故事他们才最容易接受。

在真正的商业领域,分析过程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时间就是生命,我见过最好的商人和企业家—特别是在中国,大都并不是把战略决策建立在分析之上,而更多仰仗经验和直觉。

所以商业咨询师的工作,有的时候感觉是在自嗨,而像麦肯锡这样全球最好的咨询公司,也在一直致力于创造一种“我们是优秀的”j9九游老哥俱乐部的文化。

几年后我在研究宗教的时候,读到一本书,名字好像就叫做mckinsey & company as a cult(作为邪教的麦肯锡),反过来回想我在公司的经历,还是觉得很贴切的。我的性情让我对这种洗脑式的文化很不适应。

于是在结束了3年的咨询工作之后,我放弃了大部分咨询师的道路——去念mba,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念一个能够满足自己智识上好奇心的学位——去北大读社会学博士。

3、学术生涯的收获和做学问的常态

我对社会学的认知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识,这是备考和刚开始念博士时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学科上来就给你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社会学像是一个万花筒,给你提供了很多观察社会,观察人群的视角。

第二阶段: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光看各种大师提出的理论,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让他们当时作出的历史社会环境中有什么重要意义,以及和其他思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就选修了一些历史系的课程,试图回到历史的现场去。

第三阶段: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方向我找的很不顺利。首先,自己的兴趣实在广泛,但学习时间太短,很难精深,总有一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其次,对于怎么提出一个靠谱的研究问题,缺少经验,因此提出的问题,要不就是太宏大,要不就是不准确,而我的导师属于放任派,没有强派给我一个研究方向。所以这个阶段自己孤独的摸索了很长时间。

第四阶段:确定研究议题,进入论文写作。 我必须一方面深入到研究的对象、事实材料之中去,一方面需要采用一种清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两相并行,这个阶段也是在论文写作研究中慢慢摸索前行。

这段经历给我的最大体会是,学术生活是一种漫长的、孤独的旅程,是那种时刻让人处在反思的境地中—反思事实和观念,反思自己信念之基础,反思兴趣所在的来由等等。

而很多时候,这种反思的过程,他人和书本,并不能给你提供立即的回答,必须自己走过“幽暗的长廊”,而不是在和同辈竞争、在短平快的团队产出中蒙头快速前行。

我在博士毕业之后,没有选择继续做学术。而是开始创业。

第一个创业项目是被朋友邀请参加团队的生活方式领域的业务,虽然有兴趣,但并没达到热爱的程度,加上后来商业模式发生变化,除了每天身体的疲惫外,也开始质疑自己的初心。

现在开始做k12教育的创业,做到现在我发现自己很热爱这个领域,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所以虽然困难多多,但干劲十足。

做创业公司以来,我发现,现在的商业世界,和几年前我离开的商业世界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下,我当年谙熟的那些商业分析方法很多都有些过时了,各种新的分析方法层出不穷,企业发展成长的路径也很不一样,大家都在想着创业成功,成为独角兽。

需要重新学习, 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更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q: 回顾你每次的职业转换,有没有什么共性的原因?

我评价自己是个比较关注自己的存在的人,我会因为我自己变得更博学或者更睿智这样的原因而有满足感,但不太会因为我做了一件事情或者完成一项工作而产生满足感;会因为想要了解自己热爱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而前行,但是不会为了钱而选择某条道路。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的角色转换,也是我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历程。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和毛姆的《刀锋》中的主人公有点像,也许到了人生终点,我并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觉得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是饱满的。

q:不同学科的跨界经历对于一个人核心能力提升有什么帮助?

其实我到最近才意识到“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能力是可以被培养的。

因为原来我一直觉得自己比较聪明,很多事情似乎都是靠天赋就做成了。但是我现在在做学校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学生能力素质发展模型和培养方法。

我会意识到原来中国的教育其实很不重视这一点,我们的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但是并没有交给我们如何学习的方法,这就会导致中国学生所谓高分低能的情况出现。现在回想回来,如果能够重新来一遍,我希望早早的有人告诉我知道有哪些能力是重要的,以及我自己的天赋的能力秉性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取长补短。有时候重要的问题也许不是如何提升能力,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找到符合自己能力秉性的工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网友投稿,如涉及j9九游老哥俱乐部的版权,请联系j9九游老哥俱乐部,我们将在24小时内做出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