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年04月22日

01、内部提拔还是外部招聘?

该内部提拔,还是外部招聘?我们先来听听“内部提拔派”的意见。

“内提可以鼓舞内部员工士气,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晋升通道。并且内部员工更加熟悉企业管理和运作,上手快,培训成本低。”

内提的好处:(1)提升员工忠诚度 (2)候选人熟悉客户和内部情况,上手快 (3)招聘成本较低

因为小花在公司做了5年了,业绩一直优秀,说明小花的业务能力是过硬的;也说明她对部门的运作流程非常熟悉了,直接提拔简单有效。

理由基本上都差不多,关键词就是熟悉、忠诚度和成本低。当然,内部提拔并不是完美的,同样有很多问题。

内提的问题点:(1)本人是否有提升意愿 (2)业绩好不代表会管理 (3)其他原来平级的人是否服气

内提之人的管理胜任度是否具备不可知。

那么,我们再来听听“外招派”的意见吧。

外招可以吸纳更多人才,为企业引入新的思想和力量。

外招的好处:(1)选择面广 (2)可以选聘专业管理人士 (3)可带来新思想新作风

当然,外招同样不能万事大吉,也面临很多挑战:

外招的问题点:(1)可能选错人,找到合适的人很费时 (2)原有团队不一定服,队伍可能不稳定 (3)成本较高

打击了优秀员工的晋升希望,另对所招之人的能力衡量很重要,对人力部门是个考验。

外招的好处,广纳人才、带来新思想,但是也有费事、费时,打击现有积极性的缺点。

哈哈,好纠结。是不是听起来都有道理?

02、 彼特原理

我当时作为管理顾问,是劝这位总经理外部招聘的。因为我对于小花的分析是,她的确是一位优秀的销售经理。但是,她出业绩的模式,更多是自己单打独斗,搞定客户。尽管带了两三个下属,不过,基本上下属和她各自为政。

现在提拔,我认为小花并没有准备好。销售总监的要求,和销售经理有质的飞跃。

1、管理对象从个体变成团队。管理团队可不是把个体们都管一遍,总监的岗位,要求管理者能够进行复杂的流程工作组织和协调;

2、从执行者变成战略的制定者。总监要对生意进行预判,对内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对战略进行规划;而经理的工作,更多是执行;

3、从生意的开拓者变成组织的建设者。总监要负责团队的招聘、培训、激励等等组织发展工作,而经理更多带好自己的直接汇报对象就行了。

现实中,那位总经理并没有听我的,他最终决定提拔小花。悲剧发生了,小花果然没有办法胜任总监的工作,团队销售一落千丈;更惨的是,她被提拔之后,原有的客户没有人管了,这块生意也丢了。也就是说,这个销售团队,不仅失去了一位管理者(原来的总监),还搭上了一位top sales(小花)。

更“气人”的是,小花在和公司痛苦地折磨了彼此半年之后,她选择了离开。但是,小花凭借着这家公司的失败的总监任职经历,在新的公司干的风生水起,很多坑都避开了。也就是相当于原公司给她交了笔巨额的学费。

在管理上,这种现象叫“彼得定律”,它由一位加拿大管理学家彼得发现。

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03、 人才池

要想打破彼得定律,在人才培养上,就需要建立“人才池”。拿本案为例,公司可以依然外聘一位有经验的总监,但同时把小花等几名业绩优秀的经理,作为高潜力人才进行储备。刻意安排他们一些跨部门合作项目、人才发展项目、辅助新总监进行战略制定等任务。

同时,对小花等人进行半年一期的领导力训练营、管理能力考察等工作,确保这些高潜力人才,按照“准总监”的方式进行成长。不能胜任额外锻炼的经理,就退出人才池。

这样做的好处是,把人才池作为一个缓冲区。进可攻,退可守,避免贸然把没有准备好的员工拔到过高的位置,导致进退失据。

其实,背后总的逻辑就是,不能仅仅依靠业绩作为人员提拔的标准。“好球员未必是好教练”,教练一样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